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迷雾小说网 www.m5xs.com,最快更新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前人注疏的梯道。这个梯道也是文明渊源不断的一个明显证据。第二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统从未中断。历史记录和著作是客观历史展过程的文字反映。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在历代的历史记录和历史著作中也有反映。甲骨卜辞、金器铭刻都是有关史事的记录《尚书》、《诗经》中有史事的记录也有后人关于前代史事的表述。《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记载了大量的先秦史事。司马迁作《史记》创为通史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尤其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的特点。在《史记》中《三代世表》谱列了自夏以下三代君主的世系。从此以后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直至清溥仪止迄未中断。在《史记》中《十二诸侯年表》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始;从此中国史书纪年迄无中断。自《史记》以下历代均有断代的纪传体正史它们尾相衔形成一条史的长龙。黑格尔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1洵非虚语。其实中国历史著作的可贵之处还不限于时间上的前后衔接而且中国历代史书从体裁到内容都有内在的展脉络可寻。除了史学以外其他学术的情况也大体如此。例如文学从《诗经》到汉、魏古诗、到唐代律诗、到宋词、到元曲从楚辞到汉赋、到骈体文其间都有着相当清楚的沿革关系。

    黑格尔在肯定中国“历史作家”层出不穷、继续不断”的同时又说“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2这样他就把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停滞性混为一谈。黑格尔有一种偏见认为东方的文明是古老的同时也是停滞的。我们不想否认在黑格尔的这一偏见里也显出了他对当时历史的某种卓越的见解。因为当时在西方已经开始了资本主义的时代而东方还被束缚于传统的封建制度之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科学地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地不安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黑格尔不能对当时东西方历史的区别作出唯物史观的解释于是以臆造的“历史哲学”的形式把它归因于不同民族的精神上的“区别”。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在许多方面的展都比西欧显得迟缓以致从历史上的先进地位转而落后下来。原先落后于中国的西方人现在跑到中国前面去了于是他以为中国在停步不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黑格尔作为一位对于辩证法的展具有杰出贡献的大师他的中国历史1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本第161页。

    2《历史哲学》王造时译本第161页。

    1《**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4页。

    无变化的说法却是直接违反辩证法的本身的。

    我们认为中国文明展的连续性的实质绝对不在于什么凝固不变性或停滞性而恰恰在于中国文明具有的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代谢的能力。任何一个文明的生都必然是对于非文明的否定或克服;一切文明的存在和展也都必然是对于非文明的不断否定或克服。一切文明生和展的过程都是这样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或新陈代谢过程。就以上述各古代文明来说埃及和两河流域地区的先民在人类历史上最先否定非文明而进入文明她们的文明的自我代谢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期由盛而衰随后也就失去了生机。爱琴文明到公元前十二世纪不再能自我代谢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希腊文明的自我代谢到公元前五至四世纪由极盛而转衰它本身随后也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罗马文明在公元前后一两个世纪里盛极一时其后失去自我调节、自我代谢的能力以后也就由苟延残喘而终至消亡。历史上其他文明生、展与灭亡的历程莫不如此。

    我们论述中国文明展的连续性绝对不是也不能把中国的历史写成一部田园诗把几千年的岁月都说成是在安闲和恬静中度过来的。中国文明在其展过程中曾经阅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穿越了无数深峡险滩其间有过许多光辉灿烂的时期也有过不少风雨如晦的朝夕。中国文明展的连续性的真正特点在于她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在于她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地生存下来。黑格尔《历史哲学》是在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讲演的那是鸦片战争的前夕的确是中国封建社会危机深重的时期。但是中国文明并未在这次危机中失去自己的独立存在。近百余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文明经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终于在中国**领导下走向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这大体可以表明中国文明展连续性的基本特色。

    国家统一的展和巩固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这是极为难得的。文明恰似江河如果渊源深远那末只有在前进的流程中得到足够的川流的汇注才有可能越来越宽阔、丰富形成不竭的长流。中国文明所以没有中断与国家统一的展和巩固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世界历史的一般情况来看文明的生和展都是和不同程度的统一相关联的。当文明最初生之际都有一个由部落共同体联合为国家的过程。在古代希腊人们把这种“统一”称为“塞诺西辛”(synoikismos)。经过这样统一过程形成的还只是一种以某一城为中心的、小国寡民的邦。随着文明的展和地区性的经济联系的出现小邦往往又合并成一些地区性的王国。随着各地区之间文明联系的出现在上古和中古时期又先后出现过许多跨地区性的帝国。各个文明在这种横向的分合过程中具体处境不同它们在自身的纵向展中的连续性程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以外的其他古老文明缺乏纵向展中的连续性一般都与其在横向分合关系中的具体状况有关。公元前四千年代晚期埃及和两河流域南部开始出现许多小邦是世界上最早生的文明。公元前三千年代埃及形成古王国各朝的统一国家出现了以金字塔为表征的文明;两河流域南部也先后1《易·乾卦象辞》。

    出现了阿卡德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的统一国家。在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国夏文明、爱琴文明都是小邦林立的文明。公元前二千年代埃及出现了中王国、新王国诸朝的统一国家两河流域出现了古巴比伦的统一国;这两个最古老的文明至此达到极盛阶段。印度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尚未形成统一的地区性王国就在公元前二千年代消亡了。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埃及和两河流域南部(巴比伦尼亚)的古老文明中心开始生危机于是亚述人建立了包括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两河流域的帝国;这时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在希腊重新产生了许多小邦。公元前七世纪末叶亚述帝国解体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以后又形成了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小亚细亚的波斯帝国。公元前六至四世纪间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开始形成一些地区性的王国希腊城邦文明达到繁盛时期罗马国家形成。公元前四世纪后期马其顿征服希腊随后又征服波斯帝国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但是这个帝国在亚历山大本人死后不久就瓦解了分裂成许多小国。公元前三世纪在南亚次大6曾一度出现孔雀帝国但这个帝国很快也解体了。公元前三世纪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公元前一世纪末叶罗马形成雄霸于地中海地区的帝国。公元前三世纪中叶以后在伊朗和两河流域逐渐形成了安息帝国。综观公元前一千年代人类社会铁器时代开始后的第一个千年代我们可以称之为古代帝国不断涌现的时期。当然每一个帝国都是在征服了许多地区性的王国的条件下产生的但是这些帝国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被认为是对于先前的地区性王国的统一。正如斯大林所说:“这些帝国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这些帝国不仅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对于整个帝国统一的、为帝国一切成员都懂得的语言。这些帝国是一些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语言的部落和民族(ha-pomhoctb)的联合体。”1所以这些帝国的先后出现足以生打断古老文明的历史连续性的作用而不能维护或巩固那种连续性。

    公元以后直到中世纪晚期以前情况也基本如此。在西方西罗马帝国在五世纪灭亡以后出现的是日耳曼人诸王国林立的局面。公元8oo年查理曼(e742—814)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但是查理曼帝国不仅与罗马帝国无关而且存在不到半个世纪就分裂了。公元962年鄂图一世(ottoI936-973)再次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而这个正式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家实际上连德意志和意大利都没有真正统一过。虽然这个帝国的名称直到18o6年才在拿破仑兵威之下取消但它恰如伏尔泰所说“既非神圣亦非罗马又非帝国”在历史上算不了什么。现代西方的民族国家是在中古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生逐渐形成的。在东方一至三世纪间有安息帝国、贵霜帝国三至七世纪间有萨珊朝波斯帝国七至十一世纪间有阿拉伯帝国(八世纪中叶已开始分裂)十一至十三世纪间有塞尔柱土耳其帝国十三世纪有蒙古帝国十四世纪以后又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正式崩溃)等。但是这些帝国都是军事征服的产物因此在不同时期里领土范围的变化很大最终的结果仍是分裂而不是统一。现代东方的多数国家都是在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斗争中形成的。

    在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国在展中长期保持着统一的趋势。象其他国家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第8—9页。

    一样中国最初也是有许许多多的部落然后由部落合并为许多小邦再逐渐统一为地区性的国家。相传“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1至周武王准备伐纣的时候诸侯会于盟津(孟津)者有八百之多2。相传周初分封“凡一千八百国布列于五千里内。”“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二百四十二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焉。”1今按春秋以前的传说数字虽未必可靠但总可说明当时的确有很多小邦。这些小邦实际上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周武王在牧野誓师称同盟各邦君长为“友邦冢君”2;周公东征武庚仍称诸侯为“友邦君”3。不过就是在这样小邦林立的情况下也存在某种程度的统一的中心的观念。在许许多多小邦之中夏、商、周是依次出现的三个中心。如果把夏、商、周理解为秦汉以后的帝国那当然不对。不过从《尚书·周书》看周人确实有一种殷革夏命、周革殷命的三代相承的观念。周人自认在从前周是“小国”、而殷则是“大国殷”、“天邑商”。一九七九年在岐山凤雏村现的周原甲骨中也有“■周方伯”(见h1182;h1184)的记载尤可证明传统文献中周为殷之西伯的说法。《诗·商颂·玄鸟》说商“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被四海”颇为有理。商作为一个大邦其民所居不过千里;但作为各邦共戴的一个王朝它就“肇域被四海”了。所以在夏、商、周三代小邦林立的时候其中就有着一个统一的方面。

    从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之间相互并吞大国争霸激烈。这看起来象是由于周室衰微而出现的一种分裂局面其实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并小邦为大国由封国而郡县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王国。战国七雄进一步兼并的结果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次统一的秦、汉皇朝。两汉的统治持续了四百余年为中国以后进一步的统一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东汉以后出现了五十年的三国鼎立局面。西晋以后出现了二百多年的南北分裂时期。可是魏、蜀、吴三国都是在克服地方割据局面中建立起来的它们都在为统一全国作准备。就是在西晋灭亡以后的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中也一直存在一种统一的趋势。前秦符坚曾经一度统一了北方。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再度出现分裂局面但是在四三九年北魏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经过南北朝以后又出现了隋、唐时期三百年的统一。这一次的统一的规模又过了两汉时期。唐以后虽然有过辽、宋和宋、金之间的南北对立但统一仍是展的总趋势。经过元、明两代到清朝的时候中国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展。

    中国的统一之所以能够得到巩固和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民族关系的具体展特点密切有关的。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就进入了多民族统一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各民族内部的统一、地区性的多民族的统一而达到全1《吕氏春秋·离俗览·用民》。禹时有万国说亦见于《左传》哀公七年、《墨子·非攻下》、《荀子·富国》等。

    2见《史记·周本纪》。

    1《晋书·地理志》(上)。按见于《春秋》经传的百有七十国不是春秋末年存在的数目。2《尚书·牧誓》。

    3《尚书·大诰》。

    国性的多民族的统一。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而终于达到稳定的多民族的统一并且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本卷第一章对此已有阐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二节中国史和世界史中国史有结合世界背景考察之必要中国史作为一门国别史作为一门如此源远流长而又内容丰富的国别史自然有必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同时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在世界的总环境中展的所以中国史又有结合世界背景考察的必要。这就是说既要把中国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来考察又要把中国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来考察。

    当然要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必须放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来考察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有一个长期的展过程。在自人类开始进入文明以来的约五千年中新航路的开通在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至今不足五百年;如果说世界作为一个有机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整体的形成那就是更晚的事了。古代人注意到从比较中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总是从与邻近的国家或民族比较开始的。然后随着接触和了解范围的扩大比较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中国注意到以他邦的历史来与本邦作比较的情况是出现得很早的。《尚书·周书》中有若干周人与商人作历史比较的文字。例如《酒诰》记:“王曰:封(康叔)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王曰:封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这里不仅有商周两代的纵向的比较而且有商周两邦之间的横向的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争霸和兼并斗争的激化邦君谋臣在分析天下大势时亦往往兼有对不同的邦的历史比较分析。西周晚期周王室势力将衰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友曾“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回答了一大篇话这就是《国语·郑语》的基本内容。这篇话既分析了当时形势也比较了有关诸邦的历史(且不论其观点见解如何)。郑桓公听了这番分析后很高兴“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这样就为春秋时期的郑国安下了立足点。

    在古代西方注意从与外国比较中认识本国历史也是有很古老的传统的。在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中不仅有很多篇幅用于追述埃及、巴比伦等东方古国的历史而且从比较中认识到希腊文化的许多因素是从东方学来的。例如他知道希腊文字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历史》V58)。又如他说“(埃及)国王阿玛西斯还规定出一条法律即每一个埃及人每年要到他的诺姆的长那里去报告他的生活情况而如果他不这样做或是不来证明他在过着忠诚老实的生活时他便要被处以死刑。雅典人梭伦从埃及那里学了这条法律而将之施行于他的国人中间他们直到今天还遵守这条法律。”(《历史》2177)当然希罗多德也说到了希腊与其他国家传统的不同。例如他曾引用一个被放逐的斯巴达王和波斯皇帝的对话以寓论于史的方法说明波斯传统重视王的权威而希腊传统则重视法的权威(《历史》V111o2)。以后希腊、罗马的许多史学家、哲学家在其著作中都有比较的探索。亚里斯多德的名著《政治学》一书中充满了对希腊各邦之间以及对希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普卢塔克(p1u-tarch)著希腊罗马名人传更是有意识地在作比较的研究。

    西方在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文化衰落史学不振直至文艺复兴以前没有多少成就可言。但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通尤其是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后西方学者在其学术活动中开始在更广阔的范围里进行比较的研究。例如法国的孟德斯鸠所著《论法的精神》(严复旧译称《法意》)一书不仅是一部表示作者政治思想的巨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对多国法制作了历史比较研究的书。到十九世纪西方学者在这方面更有所进展。例如毛勒(geLuigma-urer179o—1872)对于古代公社土地所有制的研究摩尔根(Leishenryman1818—1881)对古代氏族制度的研究都是具有重大启意义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随时分析研究当代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亲自作了许多历史的比较研究。我们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及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书中可以看出伟大的导师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也正是在比较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阐明了世界历史展的基本规律使史学展成为科学。

    在我国传统史学中自司马迁《史记》以下大部分纪传体史书多记边区少数民族。也有关于外国的记载。这些记载作为历史资料是十分宝贵的但其中作比较研究的意思不多也可以说比较研究作得不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值得作深入的探讨。明中叶以后世界形势迅变化而中国人于外国历史之认识仍裹足不前。于是中国人失去了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实际处境的了解到清中叶以后我们的国家因此而饱经苦难。

    严重的外来威胁使中国人逐渐清醒过来。于是乃有林则徐、魏源的《四洲志》、《海国图志》之作。近代的许多学者和政治家都开始注意比较中外历史了。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谭嗣同等都很注意从世界看中国注意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之比较。梁启在《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中说:“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土耳其)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今夫俄宅苦寒之地受蒙古钤辖前皇残暴民气凋丧岌岌不可终日;自大彼得游历诸国学习工艺归而变政;后王受其方略国势日盛辟地数万里也。今夫德列国分治无所统纪为法所役有若奴隶;普人愤兴学练兵遂蹶强法霸中原也。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记曰:不知来视诸往。又曰:前车复后车戒。大地万国上下百年间强盛衰弱之故不爽累黍。盖其几之可畏如此也!”梁氏所述史事容有未确之处但是他的话道出了中国人必须把自己的历史置于世界变化的历史中自省的迫切心情。

    近代中国史学家注意结合世界历史之背景来研究中国历史在多方面都比前代有所进步但其中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大体在于两端:一则以为中国历史文化为世界之冠为国粹派;一则以为中国百事不如人为民族虚无主义派。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产生以世界史为背景对中国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从世界历史展的一般规律来研究中国历史具体展规律的阶段。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我们将永远不忘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筚路蓝缕之功当然也不能永远以他们的成就为满足从此裹足不前。

    现在我们要结合世界背景来考察中国历史显然有大量工作有待进行。

    这是因为:第一要作为中国史背景来考察的世界史正在不断地而且相当迅地展着我们必须结合世界史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来比较研究中国史。第二从事中国历史研究所需的资料和条件也在不断地而且相当迅地展着我们的研究不论在深度或广度上都必须有所进展。前进是必须的。以上论述中国史有置于中外比较中考察的必要考虑的是中外历史间客观存在的逻辑联系。那末现在可进一步讨论中国史有必要置于中外历史的现实联系中考察的问题。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因世界联系生、展的情况而分为两大阶段。马克思说:“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1马克思和恩格斯又说:“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指历史——引者)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地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2这就是说全世界范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长期的生过程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出现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才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出现。大体说来上古和中古时代是世界的有机联系生的时期近代以后是世界的有机联系形成和展的时期。

    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漫长的生、展过程。先秦时期的情况由于史料不足诸多待考。秦汉以后尤其“张骞凿空”以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已成为中国史书中一项经常保有的内容。当然从秦汉以至近代以前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还不具有经常和必然的性质。关于这一时期中国史的世界背景主要也应该从中外历史比较的角度来考虑。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总趋势是由近而远、由疏而密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西汉时张骞西行从此打通6上丝绸之路。东汉时班副使甘英历安息抵条支临西海以望大秦(罗马)虽未能直接与罗马建立联系但汉与罗马都已互相知道对方的存在间接的商业联系也已生。《后汉书》载大秦“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这说明东汉时与西方的海上联系也开始了。虽然这两条通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时通时断但是通过这两条路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艺术由此传入中国。三大宗教对于中国历史影响不小。佛教不仅在民间曾广泛流传而且影响了中国的正宗思想——儒学。伊斯兰教对于回族、维吾尔等民族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三大世界宗教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宗教也经由这两条路传入中国。如伊朗的1《〈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2页。2《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1页。祆教、摩尼教以色列的犹太教(一赐乐业教)、印度的婆罗门教等都曾传入中国。这些宗教对中国也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摩尼教(又称末尼教、牟尼教、吃菜事魔等)就曾经被起义农民用作号召和组织群众的工具。此外波斯、印度、阿拉伯及西方的许多物品也由此传入中国其中矿物、植物、动物皆有而且不少植物逐渐在中国培植和繁衍起来。这些不大容易被人注意的事情对于中国历史实际是有其相当深远的影响的。如果我们浏览一下唐宋以来的药物记载就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药物是从国外传来的。当然也有多种物品由此传往外国对外国作了贡献《中国伊朗编》(B.Laufer:sino-Irari-butionstothehistoryofIran)对此考订颇详。唐宋以后中国与波斯、阿拉伯及西方的贸易日益展这种往来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日益重要。南宋以偏居一隅财政负担十分沉重因而重视大量的市舶之利对政府收入所起的作用。

    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又有了很大不同。先中国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在西方资本主义武装力量的压迫下封建的中国门户被打开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东方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这恰恰是中国跨入近代的总的历史环境或世界背景。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上的开端问题那末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中国在近代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际都从属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国人民头上压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者、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不管三者之间存在多少各种各样的矛盾他们在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罪恶活动中却总是狼狈为奸勾结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者就是他们的总支柱。因此要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都完全离不开世界的总背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同样也必然地带有世界的性质。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1同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一九一九年中国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成立。”2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因此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离不开世界的历史环境。不然中国人民在**领导下所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现在中国人民正在**领导下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现代化是当前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伟大历史意义也只有结合世界历史的总背景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

    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重要性以上着重谈世界史对中国史的意义。现在谈谈中国史对世界史的意义。1《新民主主义论》见《**选集》合订本第628页。

    2《论人民民主专政》见《**选集》合订本第136o页。

    这不须经过详细论证人们也能直观地现如果忽略了历史如此悠久、幅员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文明如此灿烂的中国任何以世界史命名的著作都将不成其为世界史。过去某些名为世界史的著作没有恰当地反映出中国历史应有的地位。这如果不是出于知识不足便是出于偏见也许二者兼而有之。

    世界史虽由各国史综合而成但又高于各个国别史的简单总和其原因就在于世界史能在各国历史展的具体规律之上显示出人类社会展的一般规律。这种社会展的一般规律既寓于各个国别史中又不能从国别史中直接地、自然地显现出来。只有通过比较研究人们才能找到某种典型并透过对典型的分析而对一般规律有所了解。恩格斯在分析国家在民族制度废墟上兴起的问题时指出:“雅典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1恩格斯找到了雅典国家产生的典型形式是在将它与罗马和德意志人国家的产生作了比较研究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恩格斯在说明马克思为什么特别注重对法国史的研究时指出:“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比起其他各国来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因而阶级斗争借以进行、阶级斗争的结果借以表现出来的变换不已的政治形式在那里也表现得最为鲜明。法国在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的中心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是统一的等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它在大革命时期粉碎了封建制度建立了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这种典型性是欧洲任何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而奋起向上的无产阶级反对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斗争在这里也以其他各国所没有的尖锐形式表现出来。”1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在对欧洲各国历史作了比较研究以后才现了法国这样一个典型。

    为了从比较研究中寻求典型并揭示人类社会一般展规律用以进行比较的国家或地区自然是愈广泛而愈有代表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革命和科学的实践中不仅对欧洲国家的历史作了比较研究而且也对东西方的历史进行过比较研究。恩格斯在对东西方历史作了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在亚细亚古代和古典古代阶级压迫的主要形式是奴隶制即与其说是群众被剥夺了土地不如说他们的人身被占有”。2这就是通过广泛的比较研究而阐明古代社会阶级关系的一般规律。

    应当承认在迄今的比较研究和选取典型的过程中中国史还没有得到世界史的研究者的充分注意。且不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各种原因这里只须指出这样会使人们在选取典型时限于片面从而对历史展的一般规律的探讨也难以深入。世界史里长期存在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倾向不仅在近代史上把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视为时代的中心而且在上古和中古史上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西欧当作衡量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一把标尺。不少人惯于把雅典和罗马的社会视为奴隶制社会的典型于是对于其他古代国家不是夸大奴隶人数以与罗马附合就是把它视为变种。可是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愈来愈清楚即使在雅典和罗马的极盛时期奴隶也未能占人口的多数。于是关于古代社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65页。1恩格斯为《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写的《第三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o1—6o2页。

    2《美国工人运动》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8—259页。会性质问题又生了很大的震荡。现在研究有待于深入简单地以雅典、罗马为标准的办法肯定行不通需要有广泛的比较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具有系统的结构和层次在不同的方国中还有多样的特点又具有他国少有的丰富典籍和出土资料。所以我们应当也必须充分结合中国古代的历史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不少人惯于把中古西欧作为封建社会的典型实际上这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法国作为西欧的典型有原则上的不同。他们对其他中古国家或是任意把非农奴说成农奴或是说那里根本没有封建社会。从前论法兰克王国封建化的完成的确曾强调其大多数农民的农奴化。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看出并不是简单的、一例的农奴化而是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复杂的封建依附关系。简单地以中古西欧作为衡量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标准的办法也行不通了现在需要更广泛和充分的比较研究。如果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中国史上的封建制度比西欧封建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更为典型的意义。中国由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是在历史的正常连续进程中实现的不象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封建制度从而也没有经济和文化的中衰和复兴等带有特殊性的现象。中国在中古时代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高度的展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也比欧洲为复杂充分解析这样高度展和结构复杂的封建社会将会加深我们对于展较低和结构较简的封建社会的了解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建社会的一般展规律。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在封建制度方面也有许多特色这对我们进行比较研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古时期文物、典籍的繁富为其他国家所少有。要多方面深入地了解封建社会这个史料宝库是至为珍贵的。所以只要在比较研究中充分运用了中国史我们对于其他国家历史的了解对于世界历史展的一般规律的了解都无疑会大为提高一步。

    中国史对于世界史的重要性还在于中国在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过程中对其他国家对整个世界的展都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近代以前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一个逐渐展的过程。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出现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克里特岛等几个孤立的点上。以后这些点逐渐连结或扩展为片然后再逐渐连结为整体。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古代文明大体已连结成三片:从地中海东部到印度河一片从印度河到恒河一片中国一片。印度和它以西的一片在印度河流域生接触和交叉相互间开始有了联系和了解。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帕米尔高原所造成的交通困难这时中国和以西两片有无联系尚待确证1。不过中国形成为三大片文明地区之一这对进一步联系的形成极为重要。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命出使在匈奴中稽留十余年后到达大夏(Bactria)等地。从此开通了“丝绸之路”三片古文明之间的联系开始生。以后千余年间这条路在东西方交通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在古代要走通这一条路自然是十分困难的。中国人先开通了这一条路为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具有世界性的历史意义。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在汉代大约已到印度1这1公元前二世纪张骞至大夏。见邛竹杖、蜀布来自印度他认为中国西南部与印度可能早有往来。印度《摩诃婆罗多》、《政事论》等书中也说到a可能是指中国。确实联系待考。1在印度迈索尔现了中国古钱年代很可能属公元前138年(即汉武帝建元三年)。有的学者以此作为公元前二世纪中印海上交通的证据。

    样也就开始接通了经波斯湾或红海而到达西方的航路。当然这条路在古代的艰难危险程度也不在6路以下。东晋高僧法显从6路经中亚到印度以后经斯里兰卡由海路回中国往返途中经历了许多艰险。随着6海两路的开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展。中国古代的四大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也先后传往西方。造纸术于公元八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人手中到十二世纪才传入欧洲。印刷术约于十二世纪传到埃及十四世纪末传入欧洲。这两项技术传到欧洲的时候正是“文艺复兴”即将开始的前夜。它们为欧洲科学文化的传播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人很早就现磁石可以指南十一世纪中叶曾公亮等所著《武经总要·前集》在第十五卷中已说到以指南针为交通辨向工具。十二世纪初朱彧所著《萍洲可谈》第二卷中已明确说到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约十二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人手中以后又传往西方。欧洲人学会以指南针航海为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作了准备从而也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准备了条件。火药于十四世纪传入欧洲成了“城市和以城市为依靠的新兴君主政体反对封建贵族的武器”2。总之四大明的西传对欧洲的历史起了重要的影响。在近代以前游牧民族的迁徙对于农耕地区民族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广大地区的政治局面。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和中原以南的农耕地区的关系就往往影响到民族的迁徙。从历史上看规模大影响大的迁徙有三次。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北方最主要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经过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搏斗与和解公元一世纪末南匈奴内附于汉北匈奴败逃。约公元二世纪中叶北匈奴逾葱岭西去。至四世纪他们到达欧洲引起了日耳曼各族的大迁徙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是第一次。南北朝后期、隋、唐时期中国北方最主要的游牧民族是突厥人。经过隋、唐两朝与突厥的反复争战公元八世纪中叶突厥汗国最终灭亡很多突厥人内附于唐也有许多突厥人分布于葱岭以西、中亚一带。公元十一世纪居于阿姆河流域的塞尔柱土耳其人向西移动征服伊朗、两河流域、叙利亚直至小亚细亚。这是第二次。公元十三世纪初金与南宋、西夏处于对峙局面北面蒙古兴起。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广大地区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庞大的帝国。这是第三次。匈奴人在西方建立的帝国、塞尔柱土耳其帝国和蒙古帝国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是很大的。如要了解这些游牧民族的活动中国史正是必不可少的背景。

    在长期与外部世界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人曾留下了大量关于外国历史的记载。自《史记·大宛列传》以下几乎历代纪传体史书都有关于外国的传记。它们不仅涉及邻近国家的朝鲜、日本、中印半岛诸国、南亚诸国及中亚地区而且对西亚、欧、非的一些国家也有所记载。此外中国历代还有许多私人著述它们专门记述或涉及外国史事其中有不少还是旅行家亲自记录的所见所闻。汉文《大藏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外国历史资料主要是关于南业、中亚地区的资料。中国典籍对于许多国家的历史对于长期作为东西方交通要道的中亚地区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如要研究世界各地区联系形成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典籍是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总的说来中国典籍在世界交往史上的意义与中国在世界客观联系形成中的作用是大体相当的。

    2《反杜林论》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o7页。

    十五世纪末叶至十八世纪末叶世界各地区间海上航道逐渐开通。工业革命于十八世纪后期从英国开始十九世纪又在欧洲大6和美国逐步展开同时世界经济也逐渐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在这个时期西方社会由封建主义而资本主义而帝国主义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残酷的殖民活动。在同一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百年中又沦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暗淡的时期。就是在这样的时期里中国对于世界历史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东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都迅衰落而中国的清皇朝却在这时基本上保持了祖国的领土范围。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东方大国的存在给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扩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但是中国人民的斗争坚持不断。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多次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不可计量的、无名的民族英雄为保卫祖国作出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在中国推翻了几千年的君主政体而且在亚洲和世界上也有重要的意义。列宁说:“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动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我们接触到的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这样的人民不仅会为自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痛心不仅会向往自由和平等而且会同中国历来的压迫者作斗争。”列宁还以孙中山先生与西方的总统相比说西方国家的总统是已经腐朽的资产阶级的走狗或傀儡而“这里的亚洲的共和国临时大总统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1辛亥革命没有能够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的“五四运动”又进一步展开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同志说:“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2经历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瓜分殖民地的狂潮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大国能够生存下来这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来说是一个挫折对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来说则是一个鼓舞。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中国人民在中国**领导下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经过了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革命是在历史悠久、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取得胜利的。这就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上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附录一1《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第424页。2《中国革命和中国**》见《**选集》合订本第595页。

    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第一章历史年代第一节年代学的历史一、年代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二、地质年代考古年代和文献记载的年代。三、相对年代绝对年代。测定年代的方法。四、清以前的年代学。五、清代的年代学。六、年代学在近代的展。

    第二节纪年和历法一、历史纪年和中原历法。二、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三、藏历。傣历。四、希吉来历。西历。

    第三节朝代和年代一、朝代。二、帝王公侯的纪年。三、帝王年号。改元。年号的雷同。

    四、农民起义军的年号。五、历法和年号的神圣化。

    第四节纪年的混乱失误。本书的纪年方法一、因多种历法的并行而致纪年的混乱。二、因割据政权之并存而致纪年的混乱。三、因帝位和年号更易太骤而引起纪年的失误。四、因拘泥成例而引起纪年的失误。五、因不明历法而引起纪年的失误。六、因不谙史事而引起纪年的失误。七、本书的纪年方法。

    第二章地理环境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历史一、历史地理学在历史研究上的地位。二、地志史注行纪。三、清代的历史地理学。四、近代的历史地理学。五、五十年代以来历史地理学的展。

    第二节关于地理环境的理论一、伏尔泰、孟德斯鸠、黑格尔的论点。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理论。三、普列汉诺夫的论点。四、斯大林的概括。

    第三节中国地理的特点一、作为一个自然单位的中国疆域。二、地形的复杂。三、各地区间的差异。四、交通状况的特点。五、地理条件对中国社会展的影响。

    第四节地理状况的历史变化一、古今气候的变化。二、黄河和江湖的变化。三、森林地区的变化。

    四、土壤肥力的变化。五、农业区和畜牧区占有面积间的变化。六、矿藏开的展。七、水6道路的展。八、地理状况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展的影响。

    第五节历史地理问题上的混乱失误。本书的看法及处理一、因记载缺乏而引起的混乱。二、因记载失实而引起的混乱。三、因地名的转移而引起的混乱。四、因异地同名、同地异名而引起的混乱。五、因译名歧异而引起的混乱。六、因不明建置沿革而致失误。七、因疆域概念不明而致失误。八、本书对祖国疆域的看法和一些技术上的处理。

    第三章民族第一节国内现有民族一、汉族。二、蒙古族满族及东北各民族。三、维吾尔族回族及西北各民族。四、藏族彝族壮族苗族及西南各民族。五、黎族高山族等东南民族。六、民族展的不平衡和互相依存的兄弟关系。

    第二节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一、匈奴东胡及东北各古老民族。二、乌孙月氏突厥及西北各古老民族。三、昆明、哀牢等西南古老民族。四、蛮、越等东南古老民族。五、民族的混合和迁徙。

    第三节民族史研究的历史一、汉族史资料的丰富。二、少数民族的有关传说和撰述。三、关于少数民族史的汉文撰述。四、近代关于民族史的研究。五、五十年代以来民族史研究的展。

    第四节关于民族史的理论一、“民族”的概念。二、民族主义的历史观点。三、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史的理论。四、科学的民族史工作有助于民族间的理解和团结。

    第五节本书对民族史上一些问题的看法一、民族的先进和落后。二、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三、民族斗争和民族友好。战争和亲会盟和互市。四、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五、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六、民族英雄。七、多民族国家对社会展的作用。

    第四章社会主产方式。阶级关系第一节生产史、阶级史研究的历史一、古代的有关撰述。二、近代关于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三、五十年代以来关于生产史、阶级史的研究。

    第二节社会生产方式一、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理论的重大贡献。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三、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四、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五、历史展中的五种生产方式。六、中国历史上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社会生产力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的理论。二、生产力在社会展中的决定作用。三、中国历史上生产力的展。四、生产力在各地区间展的不平衡。五、小农和手工业的结合。产业的官营。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展的迟滞。六、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第四节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一、马克思主义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展作用的现实性和潜在性。三、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创精神及其局限。四、西方科学技术输入的影响及其局限。

    第五节生产关系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二、中国历史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各种形式。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四、产品分配的各种形式。五、各种生产关系的并存。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六、生产关系跟生产力的适应和矛盾。

    第六节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交换关系的理论。二、原始交换和商品生产。三、商人和商业活动。四、商业官营。五、货币。六、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七、中国历史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第七节阶级关系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二、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社会的阶级结构。

    三、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四、近代阶级结构的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五、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第八节人口问题一、历史上的“富”“庶”并举。户籍制度。二、人口结构对社会展的影响。三、流民问题。四、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口问题的理论。

    第九节本书对生产史、阶级史上一些问题的看法一、阶级斗争在社会展中起了什么作用?二、地主阶级在历史展中起了什么作用?三、农民战争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展?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及其不易成长的原因。

    第五章家庭第一节家庭史研究的历史一、关于家庭史最早的记录。二、世谱族谱家传乡贤传。三、家训女诫幼仪。四、儒家对家庭、家庭史的观点。五、中古时代史家对家庭史的态度。六、近代关于家庭史的研究。七、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史的理论。八、五十年代以来关于家庭史的研究。

    第二节家庭的结构一、劳动者的个体家庭。二、权势人物的大家庭制。三、宗族、宗法和族长。四、宗族和郡望血缘和地缘的结合。五、近代家庭的演变。六、母系家庭的残余。

    第三节婚姻妇女和继承一、婚制和有关的礼俗。二、“门当户对”和“合两姓之好”。三、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四、主妇。烟火的延续。母教。五、历史上杰出的妇女。六、财产继承权。七、政治地位的世袭。八、家学。九、技术传习。

    第四节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一、作为劳动力编制单位的民户。二、作为统治支柱的名门大族。三、维护封建伦理的法令。四、“为民父母”“以孝治天下”和“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第五节中国家庭制度对社会展的影响。本书对家庭史的设想。

    一、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二、对社会展的阻碍作用。三、生产力展水平和家庭制度演变的辩证关系。四、本书对家庭史的设想。

    第六章城乡、市镇、会社第一节有关城乡、市镇史、会社史的论述一、文化遗存和古老的记录。二、《史记》以下的有关论述。三、《通典》以下的有关论述。四、方志乡土志都邑志。五、内部文书见闻录。六、马克思主义关于村社和城的论断。七、近人的有关研究。

    第二节城乡一、国野都鄙邑聚。二、作为政治军事堡垒的京都、郡县和边城。三、城的兴建和迁毁。四、乡党邻里和什伍相保。五、聚族而居和权势人物在乡村的地位。

    第三节市镇一、集市。二、乡镇。三、街市。四、码头。五、牙行。六、茶馆、旅店、娼寮。七、近代城乡市镇的变化。

    第四节会社一、村社。二、行帮、行会。三、乡谊、会馆。四、民间秘密结社和农民起义。五、士大夫结社和党争。六、有关民族斗争的秘密结社。七、传统节日的集会。八、宗教节日的集会。九、宗法关系的集会。十、海外侨民的会社。十一、近代的会社。

    第五节城乡、市镇、会社的历史意义和本书的设想一、城乡、市镇史、会社史在中国历史展上的意义。二、本书对城乡、市镇、会社史的设想。

    第七章国家、法和军队第一节国家、法、军队史研究的历史一、以政治史为主体的史学传统。二、有关的古老记录。三、史书中的职官志、刑法志和兵志。四、宋以后有关的专著。五、近代以来的研究状况。第二节有关国家、法和军队的理论一、古老的神权思想。二、儒法两家的国家起源论。三、封建皇权的神化。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五、近代的民主思想。六、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关于法权、军队和**主义的理论。

    第三节国体和政体一、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类型。二、封建**主义政权形式的展。三、统一政权和割据政权。四、民族政权和农民政权。五、母后。宗室外戚宦官。六、外国势力侵入后的国家。

    第四节法和法律一、礼与刑。二、刑书的出现。三、封建法典。私法的欠缺。四、“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五、舞文弄法和法外用刑。六、近代所谓“立法”和“司法”。七、法治和人治。

    第五节军队。本书对国家、法和军队史的设想一、中国历史上军队组织形式。二、军人的身份。三、军队和社会经济。四、军权和政权的隆替。五、国家政权、法和军队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六、本书对国家、法和军队史的设想。

    第八章社会意识形态第一节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的学说。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三、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

    第二节宗教一、原始宗教。祖先崇拜。二、道教。三、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及其中国化。四、基督教。五、封建政权的宗教活动和宗教政策。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七、宗教活动和农民起义。八、宗教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九、士大夫之隐于佛道。

    第三节哲学一、上古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流派。二、中古时代正宗哲学的神学化。三、唯物主义哲学的优良传统。四、社会思想和人生哲学的历史地位。五、近代西方哲学的东来。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重大意义。

    第四节文学一、文学形式的繁富。二、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三、各民族的人民文学。四、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五、西方文学在近代的输入。

    第五节艺术一、艺术形式的丰富多采。二、艺术来自民间。三、艺术的民族特点。

    四、中外艺术的综合。佛教艺术。五、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协调和矛盾。六、艺术展水平和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关系。七、艺术和政治。

    第六节意识形态史研究的历史。本书的设想一、对古代意识形态史研究的历史。二、对近代意识形态史研究的情况。三、本书对意识形态史的设想。

    第九章人民群众和个人第一节有关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的论述一、古代政治家、历史家的观点。二、近代政治家、历史家的观点。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二节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一、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二、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和客观的历史条件的关系。三、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自性和自觉性。四、马克思主义帮助先进阶级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三节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一、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二、杰出政治人物的群众基础。三、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四、宗教家与信徒间的关系。五、无产阶级群众、政党和领袖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本书对有关人物评论一些问题的看法一、简单的阶级标签和品质鉴定。二、脱离历史条件以成败论人。三、关于帝王将相的评论。四、关于农民领袖的评论。五、关于改良主义者的评论。

    第十章中国和世界第一节中国人的世界概念之展一、世界联系的逐渐形成。二、中国人的世界概念的展。三、中国和外国的古代的自我中心思想。四、本书对上述自我中心思想的态度。

    第二节中国人关于外国史地的撰述一、史书中的外国传。二、佛徒所记。三、私人撰述。四、近代中国人对外国史地的研究。

    第三节外国人关于中国的撰述一、希腊、罗马、印度关于中国的传说。二、中古时代外国旅行家的记载。三、明清耶稣会士的记载。四、日本、朝鲜、越南关于中国的记载。五、近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的论述。

    第四节中外文化的交流一、中国文化的东传和南传。二、中国文化的西行。三、外国文化在古代的输入。四、西方文化在近代的东来。五、本书对文化交流史的要求。第五节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一、作为世界大国之一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二、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中国和世界。

    第六节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一、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先例。二、比较研究对于历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本书的设想。

    第十一章史学遗产和批判继承第一节历史和史学一、历史史学。二、史学的任务。三、史学的范围。四、史学史。五、马克思主义论文化遗产之批判地继承。

    第二节历史观一、神意史观。二、英雄史观。三、经济史观。四、实用主义历史观。

    五、历史上出现的唯物史观因素。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史学的展。

    第三节历史文献学一、历史文献对史学研究工作的意义。二、历史文献的繁富。三、记注、修纂和专著。四、汉唐宋人对历史文献的考订。五、清代的历史文献学。六、近代的历史文献学。七、五十年代以来历史文献的现和整理。八、历史文献以外的历史资料。

    第四节历史撰述的体例一、历史撰述体例的重要性。二、史书的主要体裁。三、史体的综合运用。四、抄撮和类编。五、史论、史注和札记。六、近代历史撰述体例的变化。

    第五节历史文学一、历史文学的重要性。二、传记文学。三、战争文学。四、语言表述。五、世情描写。六、历史环境的描写。七、史和诗文。

    第六节历史家的器识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察往观来。二、重视修史作为不朽之业。三、史德。四、曲笔与直书。

    第七节本书对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一、史学在批判继承过程中不断展。二、本书吸取过去的有益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三、详审使用、熔炼历史资料。四、在综合利用传统体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五、提倡朴实而生动的文风。

    第十二章历史时代的划分第一节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历史学上对时代的划分一、历史分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客观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三、历史过程的多方面性。四、历史过程阶段的多层次性。

    第二节历史上对历史时代的种种划分法一、先秦诸子关于历史时代划分的论述。二、中古时代主要以朝代为据的历史时代划分法。三、近代学者对历史时代的种种划分法。四、上述种种时代划分法的演进和局限性。

    第三节“五四”以来关于中国历史时代划分的各种说法一、第一次社会史论战和中国历史的划分。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时代划分问题上的异同。三、五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古史划分时代问题的讨论。

    第四节本书对于中国史的时代划分一、本书对于历史演进和时代的理解。二、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时代的划分。

    (原载《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2期)

    附录二新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在本卷排校过程中毛难族改称毛南族本卷第一章中已经照改。在本卷排成后6续有新增的民族地方的建制而版面已不便改动今列表于下: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1987.9.24成立靖州侗族自治县1987.9.27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11.26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11.29沿河土家族自治县1987.11.2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7.11.2o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987.11.24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1987.5.5丰宁满族自治县1987.5.15本卷第一章列有国务院已批准待成立的六个民族自治地方已经先后成立现列表如下: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11.13成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11.1o马边彝族自治县1984.9.4峨边彝族自治县1984.1o.5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84.11.18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1984.11.7重印后记本书原定四十二册每册二三十万字。现改为二十二册每册五十万字上下。原定第三卷至第十二卷卷各四册现改为卷各二册。这是装订上的改变跟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初版题记中“四十二册”字样现已改为“二十二册”。

    本书初印本第66页刊有《全国各民族人口数字统计表》这是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据199o年的普查人口增长的数字相当多。199o年全国人口总数和各民族人口数依《人民日报》199o年11月14日第三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所公布的数字刊表如下:民族别199o年普查人口数(人)

    民族别199o年普查人口数(人)

    总计11336825o1壮族1548963o汉族1o42482187布依族2545o59蒙古族48o6849朝鲜族192o597回族86o2978满族982118o藏族459333o侗族2514o14维吾尔族7214431瑶族2134o13苗族7398o35白族1594827彝族6572173土家族57o4223达斡尔族121357阿昌族277o8仫佬族159328普米族29657羌族198252塔吉克族33538布朗族8228o怒族27123撒拉族87697乌孜别克族145o2毛南族71968俄罗斯族135o4仡佬族437997鄂温克族26315锡伯族172847德昂族15462哈尼族1253952保安族12212哈萨克族1111718裕固族12297傣族1o25128京族18915黎族111o9oo塔塔尔族4873傈僳族574856独龙族5816佤族351974鄂伦春族6965畲族63o378赫哲族4245高山族29o9门巴族7475拉祜族476珞巴族2312水族345993基诺族18o21东乡族373872其他未识别纳西族278oo9的民族749341景颇族1192o9外国人加入柯尔克孜族141549中国籍3421土族191624全国人口增长百分率是12.45。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高者如仡佬族高达714.o9%最低者亦达8.73%。我曾考虑用199o年的统计数字取代1982年的统计数字但这样一来就要有多处文字上的修改和版面上的变动因而只把199o年统计的总数字在这里说明一下以便读者参考。初印本第66页的统计表就不加更动了。初印本第67页以下和第394页以下刊有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名单截至1987年11月所设置者为止。此后民族自治地方不断设置迄今有: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1987.12.23批准恭城瑶族自治县199o.1o.15成立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1987.12.28乐东黎族自治县1987.12.28东方黎族自治县1987.12.28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87.12.3o白沙黎族自治县1987.12.3o陵水黎族自治县1987.12.3o昌江黎族自治县1937.12.3o云南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988.5.25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199o.5.15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1989.8.3o麻阳苗族自治县199o.4.1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199o.6.13宽城满族自治县199o.6.13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199o.6.6本溪满族自治县199o.6.8桓仁满族自治县199o.6.1o宽甸满族自治县199o.6.13北镇满族自治县199o.6.15现在把这些地方写在这里供读者参考也不改动原版了。

    初印本第9o页有脱误今已改正。

    除以上所说初印本中如现材料、论点、文字表述及校对等方面有错误及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教。

    白寿彝1991.3.2o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