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迷雾小说网 www.m5xs.com,最快更新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

    各朝古人了解完清朝雍正皇帝的一生,也纷纷明白雍正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

    各朝的老百姓对雍正深深渴望的同时,各朝的皇帝则对雍正的一些举措更为感兴趣。

    其中最为感兴趣的两个点,一個是军机处,另一个是摊丁入亩。

    按照主播所说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集权的顶峰,这是身为皇帝的他们毕生追求的,把全天下的权力集中到他们一个人手中。

    而另一个摊丁入亩政策,则是号称古代王朝时期赋税制度前所未有的革新,同样也是他们极为感兴趣的。

    李世民主播,可以详细说一下军机处和摊丁入亩吗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军机处和摊丁入亩对他的大唐有深远的重大意义。

    苏晨见到不仅仅李世民在询问,其他一些大名鼎鼎的各朝皇帝也在询问。

    对于这些大佬的请求,苏晨没有二话,在平板上找了一张故宫军机处的图片给大家看。

    “两百多年前,当紫禁城还沉睡在一片黑暗之中时,乾清宫门外墙下的这片低矮的平房内,已是灯火通明。”

    “房间内的大臣们或挑灯夜读,或奋笔疾书。”

    “旁边还有官吏在来回走动,或分发奏折,或来回踱步。”

    “一派忙碌的景象之中,却没有人敢高声喧哗,只有在天微微亮时,大臣们才放下手中的笔,前往后宫参见皇帝。”

    “他们被皇帝视为左右手,被同僚们视为权威和榜样。”

    “而在百姓眼中,他们就是大清王朝的宰相。”

    “这些大臣们日常的工作场所,虽显简陋,却是清朝官僚行政体系的核心,更代表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

    “而这个简陋的地方,有一个十分特殊的名字,军机处。”

    “在清朝九品十八级的官制中,原本没有军机大臣的位置。”

    “他们都是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选拔的亲信重臣,少则二三人,多则八九人。”

    “军机大臣的任命或者罢免,也并不由吏部掌管,而是直接由皇帝最后圈定。”

    “这样的选拔办法使得军机大臣之间没有等级差别,仅因各人的资历、年龄、入值时间,特别是受皇帝宠信程度的不同,名次才有前后之分。”

    “其中,资历最深者为首席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也被称为领袖。”

    “从雍正十年开始,领班军机大臣都由执掌内阁的大学士担任,各种文件奏章只能由领班军机大臣先行阅览。”

    “至于新进者,不仅没有发言权,每次奏对进出宫殿时,还需趋前卷起门帘,因而被戏称为挑帘子军机。”

    “军机大臣惟用亲信,不问出身,他们与皇帝的亲近程度从军机处所处的位置便能够充分体现。”

    朱元璋看起来,军机处有些像咱设立的内阁,但好像比内阁的地位更高。

    虽然他很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赞叹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制度。

    他为了加强皇权,杀了不少大臣才废除了宰相,创立了内阁。

    内阁尽管可以让他的皇权得以集中,但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让内阁首辅的权力过大。

    他倒是不担心自己的皇权被内阁首辅制约,他担心的是后代子孙压不住内阁首辅。

    但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却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点,让天下权力被皇帝一个人掌握,这一点让他颇为钦佩。

    “按照清朝的规定,乾清门前被称为天街的广场,是划分内外两朝的分界。”

    “天街以南的大殿是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主要场所。”

    “在这片被称为外朝的区域内,还聚集着内阁、六部等维持朝廷日常运作的主要衙门。”

    “天街以北的内朝便是通常所说的大内,是皇帝与他的后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军机处的位置在天街的西北角,由此向北,便是后宫之中最接近外朝的养心殿。”

    “从雍正皇帝开始,养心殿就成为大多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场所。”

    “从军机处到养心殿步行的距离不足五十米,这样的设置显然是为了方便皇帝,使他能够随时召见军机大臣,传达谕旨、处理政务。”

    “根据雍正时期军机大臣张廷玉制定的制度,当天的奏折必须在当天处理完毕。”

    “这让军机大臣们每天都能与皇帝见面,有时甚至不得不多次往返于军机处和养心殿之间。”

    “职务的便利为军机大臣们带来了更多的权力,但在军机处草创之时,这样的权力却十分有限。”

    张廷玉军机处的制度流程正是我制定的,如今看来效果很显著。

    根据他制定的制度,从雍正皇帝以后,遇有军国大事,皇帝就要召一墙之隔的军机大臣到养心殿面议。

    更加准确的应该说是有事则召,无事则免。

    而军机大臣在耳提面命记住以后,回到军机处再进行起草、拟写。

    弄好以后,再送到养心殿,交皇帝审阅、御览、钦定。

    这一套流程下来,极大的方便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也让军机大臣的权力大增。

    “雍正四年,为了彻底解决西北地区的叛乱,雍正开始积极谋划征剿准噶尔部。”

    “为了保密,雍正只同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户部尚书蒋廷锡等少数人秘密商议。”

    “在制定出周密的计划后,开始向西北秘密调集兵马粮饷。”

    “因事属机密,办理了几年,内外臣民并不知晓国家将有用兵之举。”

    “直到雍正七年,大军将发,因不得不动用民力,秘密筹办之事才浮出水面。”

    “而雍正也正式宣布,在户部专门设立临时承办军务的办事机构军需房。”

    “随着战局的变化,前线战事吃紧,军需房的办公地点才被移到现在的位置,机构名称也改为办理军机事务处,简称军机处。”

    “在军机处初设时,这里只有几间比较窄的板屋,附近高大的隆宗门使得这里的光照严重不足,办公条件很差。”

    “到了乾隆初年,皇帝借着修缮宫殿的机会,下令将原先的板屋改建为瓦屋,军机处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尽管办公条件有所改善,但军机处作为临时办公机构的性质却并未改变。”

    “在很长时期内,军机处一直没有被列入国家的正式机构,也没有被授予正式的国家最高政务机构的名义。”

    “在雍正和乾隆时期修订的记载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大清会典中,甚至没有军机处的名字。”

    “因为对于雍正皇帝来说,创立军机处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和珅一开始的军机处异常寒酸,说出去都没人敢相信这简陋的地方就是大清的权力中枢。

    军机处刚刚开始设立的时候,只有几间简陋的板屋也就算了,就连衙门的印信都没有。

    直到雍正十年,根据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学士们进行商议,才确定正式颁发给军机处一颗大印,印文就是办理军机印信。

    当时命令由礼部去铸造,是银制的龟钮。

    一直到了乾隆初年,又重新造了一个军机处的印信,印文改成办理军机事务印记。

    “公元1620年九月,在设立太子的尝试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后金的创始者努尔哈赤推出了一项重大举措。”

    “努尔哈赤从自己的儿子、侄子中挑选了八名和硕贝勒,在每五日一次的集会上,讨论国策、制定军政、奖惩官员,甚至可以罢免皇帝。”

    “这种被后世称为八王议政的举措,让努尔哈赤带领的草原部落日趋强大,并最终成为足以与明朝相抗争的后金政权。”

    “但它也给后来的皇位继承者们带来无穷的烦恼,最先感受到的这种烦恼的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

    “1626年,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

    “不过,其他几位和硕贝勒拥有几乎与他一样的权力。”

    “为了确立自己君权至上、大权独揽的统治格局。”

    “皇太极先是通过设立总理一切事务的八大臣,剥夺了诸贝勒直接统兵、理财、断狱的特权。”

    “而后命令宗室贵族中的王爷和每旗另选出三名议政大臣,共同处理国政,这种新形式被定名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为了进一步削弱皇室宗亲对皇帝权力的影响,1636年三月初六日。”

    “皇太极仿造明朝的制度建立了内三院和六部,分别掌管起草诏书、发布命令和处理日常政务。”

    “但这样的改革并没能改变后金政权的民族特征,熟悉儒家的文臣们不能参加有关国家事务的会议,没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力,同样也无法阻止议政王大臣们对权力的争夺。”

    顺治皇爷爷的八王议政制度给父皇带来了大麻烦,同样的,父皇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也给朕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他们大清颇具特色的一种制度,议决的内容除了军国要务外,还有制定法规、处理王公大臣等。

    即便他入关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仍然有很大的权力,严重制约了他的皇权。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要比他这个皇帝的权力还要大。

    有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商讨出来的决议,即便他这个皇帝再不满,也无可奈何。

    “1643年八月,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

    “在八旗诸王都有资格作为候选人的情况下,在朝中手握重权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将年仅六岁的顺治扶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

    “在清朝的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了少主重臣的局面。”

    “手握大权的多尔衮和他所掌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满洲八旗成为中原正统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对于年幼的顺治皇帝来说,多尔衮却成为了清廷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

    “顺治四年十二月,在满汉大臣的请求下,多尔衮被允许不对皇帝行使跪拜大礼。”

    “第二年十一月,顺治又晋升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十二月,三十八岁的多尔衮病故于河北滦平。”

    “一位凌驾君主之上的权臣突然去世,却是年仅十四岁的顺治亲政的意外机会。”

    “顺治把多尔衮的一系列罪状公之于众,清除了多尔衮的亲信,起用了被多尔衮罢免的大臣。”

    “刚刚亲掌皇权的顺治皇帝,急需在制度上打破祖制的束缚,减少在决策上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依赖。”

    “但在已经日趋完善的议政王会议制度面前,年轻的皇帝并没有太多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已经成熟的明朝专制体制自然成为顺治皇帝不得不学习的榜样。”

    “1658年,顺治下令在内三院的基础上建立内阁,试图将一个马背上建立的政权改组为一个稳定的文治政权。”

    “但仅仅三年后,顺治就驾崩了。”

    雍正朕爱说实话,多尔衮虽然大逆不道,但不得不说多尔衮对大清有莫大的功劳。

    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多尔衮实际上是清朝建立起全国统治的一个真正的缔造者。

    因为那时候天下还没有彻底平定,而顺治爷年纪还小,只有几岁而已,一切都要靠多尔衮。

    那时候是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派兵去打农民起义,然后下江南去消灭那些南明政权。

    所以客观来说,多尔衮对于清朝的建立,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但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此滔天大罪,实属死有余辜。

    “随着年仅八岁的康熙登上皇帝的宝座,顺治帝的改革尝试也宣告终结。”

    “根据顺治遗诏,索尼和鳌拜等四位并非宗室亲贵的议政大臣被任命为辅政大臣。”

    “四位辅政大臣上台伊始,便立刻下令废除内阁,将顺治皇帝作出的汉化改革一一废除。”

    “而四大臣中原本排位靠后的鳌拜,也逐渐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1669年,康熙八年五月,在一举铲除专权跋扈的鳌拜集团之后,被迫中断的改革在年仅十五岁的康熙手中得以继续。”

    “第二年八月,康熙下令重启内阁,并按照明朝内阁的体制将制度细化完善,使得清朝内阁真正成为国家行政体系中的中枢。”

    “来自全国各级官员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之前,都要由内阁学士先行审阅,再把他们的批阅建议和处理意见连同原先的奏请文书一起送交皇帝钦定。”

    “这种被称为票拟制度曾经是明朝内阁最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内阁大学士们最核心的权力。”

    “但鉴于明朝内阁首辅权重的教训,康熙授予大学士的权力极为有限。”

    “在康熙建立的权力格局中,没有实权的内阁成为名义上的负责处理国家日常事务的最高机关。”

    “但在尊崇满洲的既定国策下,议政王大臣会议仍然保留了奏军国重务的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手中的皇权,康熙开始尝试从明朝承袭的政治体制中寻求突破。”

    “在乾清宫广场南侧有一排房子,是在紫禁城之中唯一比军机处更接近大内的场所。”

    “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从翰林院内选择了博学善书的年轻汉族官员,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办事机构南书房。”

    “南书房原本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场所,而入职南书房的官员们每日的工作,便是陪伴皇帝讲今论史。”

    “尽管康熙曾多次告诫,入值南书房的官员们不得干预外朝处理的政务,但是有时也让他们参与特颁诏旨的草拟书写工作。”

    雍正对于顺治爷和康熙爹的事迹了解得比较多,因此可以深刻明白每一件事背后的用意。

    那时候顺治爷突然去世,新立的父皇年纪太小,还没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很现实的就需要一些年老的大臣来辅佐。

    由于顺治爷汉化比较严重,满州的王公大臣对这一点很不满意。

    这些王公大臣会利用父皇即位这样一个契机,加强和突出王公大族的权力。

    而顺治爷给父皇指派的四个辅政大臣都是为大清出过大力的,也特意让他们四人制约议政王大臣的权力。

    只不过后来鳌拜嚣张跋扈,一个人大肆专权,危害皇权。

    所以父皇长大了之后,就把鳌拜灭了。

    父皇为了加强皇权,专门组建了一个南书房。

    入选到南书房的这些人,挑的好多都是一些文学水平很高的汉人。

    一开始就是陪父皇一起讨论学问,后来就逐渐发展到了让他们参与机密。

    所以从父皇中期以后,参加中枢决策的就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内阁,还有南书房。

    这三者既各有分工,又互相掣肘,最后的权力还是集中在父皇手里。

    “与皇帝的关系越亲近,手中掌握的权力就会越大,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对于皇帝来说,大臣手中权力的增长,就是对帝王皇权的削弱。”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